《渥太华地区华人网》渥太华首都地区|加蒂诺|房地产投资-EasyCity365.com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Ottawa Gatineau Region华人生活群 - 加我入群 - 本站官方微信号:EasyCity365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创业投资] 我怎么在加拿大从穷打工到千万富翁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过河卒 发表于 2015-11-25 03:49:02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     查看: 1254   |   回复: 1
从地平线慢慢往上爬
多年前,听说《北京人在纽约》是讲移民故事的,Peter就想,主人公肯定吃了很多苦。看了连续剧,Peter说,移民哪里有那么好,还有亲戚接,日子过得那么容易。Peter的移民生涯尝尽了酸甜苦辣,幸运的是他早已脱离了苦海,跻身于富人阶层。这个过程,被他称为“从地平线慢慢地往上爬”。
不管成功是否可以復制,大家都喜欢听成功的故事。知道他从同时打三份工的社会最底层,成为拥有几座公寓楼、身价千万的富人,不少人想写Peter的故事,他都婉言谢绝了,他不想出名,也不想上正面照片。像很多已经成为富人的人们,低调让人舒适和安全。但考虑到自己的经验可以让移民少走弯路,希望对不甘于清贫生活,并追求财富有上进心的新移民有所启发,他首次向《加拿大都市报》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。
批萨店比中餐馆利润高
记者去他位于温西的家中采访过,也与他多次在电话中长谈,如果不是他告知,很难发现他有听力障碍。他在助听器的帮助下,从微弱的声音中倾听,从别人的口型中判断,才可以与人们交流。可想而知,他当初在无亲无故没钱的情况下,刚来加拿大会遇到多少困难。
Peter来自上海,在国内是搞机械设计的, 1988年来到温哥华留学。
坐在Peter位于温哥华西区独立屋的客厅里,他向记者回忆起20多年的移民生涯,充满感慨。从只带来130元生活费的穷留学生,到拥有几座公寓楼宇出租的千万富翁,他心中充满感恩。
留学时住地下室,发烧了都不捨得买药。开餐馆时,夫妻俩都在店里忙,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店里。出租物业也不是风平浪静,与租客官司的文件就有厚厚的一大摞。
Peter从上海来加拿大时是1988年,办的是留学。当时他在国内有几万元人民币用来交学费已经很不错了,来加拿大时身上只带了130元美金。到了机场他不知道去哪儿,就在机场坐着。一位印度裔出租车司机看到他一直坐着,问他去哪儿,他说不知道。印裔司机就带他上车转转。走到唐人街,他看到有中文招牌,就要求下车,给了司机20美元。
住唐人街没暖气的仓库
到了唐人街,他还是不知道去哪儿,就提着两个箱子转来转去。一对从越南移民来加拿大的华裔夫妻看到他很茫然的样子,就问他要到哪儿去,他还是不知道。夫妻俩就把他带到家,到了晚上,就请他睡在家里。
Peter觉得很奇怪,如果在国内,一般人是不敢让陌生人住家里的,会担心对方是小偷。但这对夫妻却对他毫无戒心。
第二天是星期日,早晨夫妻俩要去教会,想带Peter去,Peter说广东话听不懂,夫妻俩就把家里的自行车借给他让他四处转转。就这样他在温哥华落下脚来。现在,已成为基督徒的Peter谈起这对基督徒夫妇,认为这是神为他预备的,心里充满感恩。在不知不觉间,他心中已埋下了福音的种子,很多年以后才慢慢发芽。
后来他在唐人街租了栋仓库住,没暖气,是跟一个北京人合租的。冬天,水管冻爆了,晚上回来,地上全是水。他感冒了,咳嗽睡不着。跟房东说要搬走,因为没提前一个月通知,房东想不还押金。Peter就求房东:“这点钱是穷人的命啊,你可怜可怜我吧,我再住下去会死掉的。”房东良心发现,还是把押金退给他了。
他在一家中餐馆找到洗碗的工作,不会广东话,呆头呆脑,天天被老闆娘骂。那是温哥华有名的一个老闆娘,很多留学生都在她餐馆打过工。她脾气不好,生气时说:“我这儿不是留学生的避难所!”很多留学生在餐馆做三四天就跑了。Peter说:“我没跑掉。就上海人受得了冤屈,吃苦忍受。跟他一起打工的一位北京人,跟老闆娘叫板:‘你骂一句我扔一个东西。’结果是,老闆娘不骂他了,他也不不用扔东西了,北京人被解雇了。”Peter说:“我也有骨气,但要看场合,这不是我的地头。”
打三份工赚第一桶金
Peter说,刚来加拿大时,走投无路,没亲戚朋友,也没《加拿大都市报》,碰到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,也不知道别的移民是怎么做的。凭着坚强和肯吃苦,他一步步地咬着牙往前走。他留学读的是会计,晚上送批萨。因为耳聋,英语口语听力很难提高,课堂上听得并不好,但成绩都是A,全靠看书自学。
因为耳聋,找会计工作没人要,即使政府给用工单位补贴,人家还是不要。本来还有一条路,就是申请残疾福利,他放弃了。他说:“我有手有脚,不靠福利吃饭。”找专业对口工作的路堵死了,他就想,出路只有自己创业了。但因为没本钱,他就同时打两份全职累脖工,有PartTime工作时,就同时打三份工。
晚上上6点到凌晨3点,他全职洗碗,3点半睡觉;6点15分起床,坐公车到另一个地方,8点半上班,将皮衣的边角料划出来,这份工很累,拿记件工资,做到下午4点半。一起做的有大陆来的三个留学生,老闆只留下他一个,因为他做得又好又快;下班马上赶着上另一个班。寄照片回家,又瘦又憔悴,妈妈看到了就哭。
他太拼命了,两次引来了救护车,算是惹出了心酸的笑话。
“当时我最大的愿望,就是眼睛睁得开,精神饱满地做工。我整天头晕晕的。”Peter说,有一天,他下午4点半下班,赶着去6点钟的工作,头很疼,就闭眼坐在公车上。旁边的一位西人,问他:“你好吗?”他说:“我头疼。”司机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,没到站,就让所有人下车,救护车在等着了。救护人员上公车为他检查。Peter跟医生说:“我没事,只是睡眠不够。”
另一次去见工,为了赶时间勐跑,那家公司的玻璃门干凈,他以为开着呢,就撞到门上了。把门撞碎了,玻璃扎身上出血了。有人打911,结果火警、救护车都来了,给他清理检查,要带他去医院。他很紧张,当时没有医疗保险。他就坚决不去,说自己没问题。
用左右两块石头往前跳
因为做过送批萨的工作,熟悉批萨店的运作,Peter创业选择开批萨店。他经过几年的考察,他说,最容易赚钱的是吃。吃、住、穿,是人人离不开的。开餐馆很苦,是没钱时的方法,当时最重要是生存。他当时也没想到日后会有钱投资跟住有关的房地产项目。
他考虑过,穿没吃重要,所以他选择开餐馆;批萨主要消耗蔬菜水果、肉的消耗不大,中餐的食材要海鲜、肉类,成本太高。他把这笔帐算清楚后,确定自己要开批萨店。
为什么可以开得成餐馆?这跟他买了自住的房子有关。他虽然干活辛苦,但买车买房都比一起留学的那些人早。在别人没车的时候,他就买了一部Acura,大红色的,他说:“不是为了出风头。”
1994年,他买第一个房子就直接买了独立屋。他说,当时房子很便宜,才20多万,首付不需要很多,但多家银行都拒绝给他贷款。最后在一家贷款机构,Peter跟贷款负责人说:“你看我收入低,但这是是两份工打来的,我是吃得了苦的,不会失业的。”这家贷款机构给他贷了款。
有房子后,Peter又想买生意。一般商业贷款都谈不下来。无意中瞭解到,一家银行有一个新政策,把房贷从其他银行转过来,还掉的那部分资产可以用做贷款,做Line Of Credit,还评估房子,升值部分也可以贷款。当时其他银行没有这个政策。资金盘活了,他从房子中再贷款(Refinance)出8万元,买了个批萨店,开始了创业生涯。
Peter说,让生意和自住房产不断增长是有窍门的,他归纳为利用左边和右边的石头往前跳。左跳自住,右跳投资。用信用贷款把蛋糕做大。有人担心压力大。
他说,事实是,省吃俭用攒10万是很难的。有人用房地产投资,升值后卖掉,买更大的。但这样要交增值税、经纪费,成本很高。如果不卖掉,用这个物业跟银行借Line Of Credit,能把升值的额度拿出来,又省了成本。生意和自住房产互相借力,就可以借用左边右边的石头,往前跳。当然不是跳直线,跳不好也会掉到水里。实际操作起来,还是要靠悟性。
生意有规模才能赚钱
他的批萨店1995年开业,从此生活上了正轨。开第一家店,他没有先买一家小的试试,而是直接买了有点规模的点,光首付就要8万。他说,当时市面上可以买的批萨店,有2万、5万、8 万、10万的选择,很多人为了保守,会选择2到3万的店,做小生意,相当于打工。但他说:“我想做成功,希望与打工不一样。”他说,有规模的生意才可以赚到钱,所以他选择了8万元的批萨店。
第一次做生意,经济上压力大,但还算顺利。他知道做生意是有风险,但即使失败也有好处,可以学教训,不是失败了失去信心。超过10万的批萨店,赚钱多,但一般不愿拿出来卖。小的批萨店,只能赚到相当于最低工资的钱,发不了财。他说,做生意的目的与打工不一样,所以要买有规模的店。但他也强调:“我的经验不是绝对的,有些人保守,不想要太大压力,他们适合买小一些的店。”
一位上海老乡,买了个两三万元的小餐馆,生意不好,有时到Peter的餐馆打工。他受了Peter“规模理论”的启发,就把小餐馆卖掉了。后来买了个大一些的店,规模够了,就做起来了。
他说,做任何生意,规模都很重要,有一个无形的分界线,这个规模以下,赚不到钱,超出这个规模,就赚到了。比如当时2到3万元买的餐馆,一天只能有200到300元的营业额,扣除各种开销、水电铺租人工,就没了。如果规模大一点,收入就提高了。
当时Peter认识几个餐馆老闆,大家讨论钱怎么用,应该用怎样的盈利模式。每个人的路子不一样。有人做一个卖一个,但他觉得这种增长没有地产快,做餐馆几年可能是赚钱的,但卖掉却不一定赚,也可能原价卖出,没有增值,所以他不走这条路。
Peter自己不断摸索发展之道,也愿意与别人分享。一个开便利店的朋友,听了Peter的经验,学进去了,在温西买了一个城市屋。用房子的Line Of Credit 买了大的生意,提供牙医用的材料,生意稳定,就不用那么辛苦,管理就可以了。
Peter说,有钱有能力的人,要尽快做大。做小生意要有吃苦精神,但一段时间后,要跳出去做大。当然,也有人永远不想或不能跳出去。
乒乓球和篮球滚动的投资道理
为什么后来变成投资整栋公寓楼了呢?Peter说,当初做生意也是盲人摸象,看不到全景,没考虑到将来的发展方向,一件事情意外地把他引向投资公寓楼。
有一位天津人在Peter的餐厅打工,工作很卖力,Peter说,现在不忙,你可以坐一会儿,天津人说:“工作时间你每分钟都付我钱,我应该干活。”Peter觉得这个员工好,就想帮他。知道这位天津人没有买房子,没钱交首付,就说:“我借给你。”但天津人拒绝了。他还是想去美国发展,没买房子,只跟Peter借3万元去做生意。
Peter手里有一些积蓄,就想不如自己买个出租的物业。于是他就开始看房了。先是看一个有6个房间的独立屋,在Kingsway马路边,卖60多万元,Peter的钱够买,还想买大一点的。
然后他看了18个房间的公寓楼,还有40个房间的。他想了一个星期,独立屋基数大,公寓楼密度大。当时6%的利息,他保守估计,6个房子的独立屋15年可以还清贷款,18个房子的公寓楼一辈子还不清,40套房子的公寓楼25年可以还清。他还是用自己的那套“规模理论”,有条件就买大的,他说,尽量买大的,就像乒乓球和篮球,都是滚10圈,滚出去的距离差很远。
虽说自己精心计算,苦心经营,但Peter承认,自己能够赚到钱,是老天爷给的,他感谢神的恩典。整栋公寓是2002年买的,5月1日成交后,就开始涨,一直涨到2008年。他说,自己投资成功,有运气好的成分,误打误撞,就抓住了机会,滚雪球般,一个一个公寓地买下去。
他的成功,也跟悟性好有关,而且他决定一个目标,就一直走下去,不安于现状。他跟太太说,打算3年买一座公寓楼,太太说:“吹牛吧,你写下来。”
太太反对,让他不要乱花钱,因为当时太太怀孕了。为了照顾太太,他请人来家里做饭。他问来煮饭的阿姨,如果你三年可以买一栋公寓,是什么心情,会怎么做。阿姨说:“24小时不睡觉都可以,值得。”三年后,Peter真的买了第二座公寓楼。太太希望将住宅从温哥华东区换到西区。买好后第二栋公寓楼一年后,他们家就搬到了西区的独立屋。
Peter早期很吃苦耐劳,买了公寓楼出租,也没关餐馆,买第一栋时两边跑,买第二栋时三边跑。现在买多了,他才请人帮忙,自己也在管具体的出租业务,跟好租客、坏租客打交道,也跟租客打过很多次的官司。
母亲和太太的默默支持
Peter 1988年先来留学,太太1990年来加拿大跟他团聚。她在国内看电视上国外人住好房子,可是来加拿大后,丈夫把她领进了地下室。一个星期后,她就开始打工了。曾一起去洗碗,也曾在制衣厂打工,最辛苦的两个地方她都试过了。开餐馆,他们也是一起开夫妻店,孩子还小,就带到店里。太太跟他挨了辛苦,但也真的像Peter承诺的那样50岁退休了,先苦后甜。
他母亲一直在默默支持他。Peter奋斗的很多年都很忙。有时早晨五六点钟睡觉,上午11点一个电话,又得出去了。母亲在他很晚回去的时候,给他盛一碗饭,不让他做家务。母亲后来得了肠癌,肚子一直疼,怕麻烦他,一直忍着没去看病。疼了5个月,Peter觉得时间怎么这么久,就建议医生查查是否肠癌。结果真的是肠癌,而且到了晚期了。
动了手术出院后,Peter请人来照顾母亲,人来了,被母亲劝走了,母亲不想浪费钱。即使在癌症晚期,在Peter太太回国的时候,母亲也为他煮饭。在去世前三天还帮他晾衣服。因为母亲忍着痛苦,不麻烦他,他以为癌症不太难受,化疗也有力气呢,原来母亲是在撑着。
他至今为忽略了母亲的病痛而后悔。在母亲去世前的两三天,上不了楼梯了,摔在地上,躺了一个多小时才被发现。现在Peter才知道,癌症病人上不了楼梯是一个信号,可能只有两三天的寿命了。但瞭解这些已经太迟了。在忙碌奋斗的人生路上,母亲的去世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。
让别人少走弯路 进入以钱赚钱阶段
Peter坦言,以前靠打拼,现在不用打拼了,以钱赚钱。2009年金融危机时,他在本拿比丽晶广场附近用500多万买了栋三层公寓楼。到房地产重新走高时,原来卖给他的那家公司想把公寓以双倍的价格买回去,Peter没同意。他估计到,这是一块宝地。现在他的地被一位大发展商看中,计划建高层公寓。派人找他谈,问他什么价格才愿意卖。他说:“我没想卖啊。如果方案让我心动,我才会考虑。”
这家大公司真的给了非常令他满意的条件。他说,这家公司的方案合情合理,他如果当“钉子户”就脑子进水了。大家约好了,条件不可对外透露。
当时Peter创业时,没人帮他,也没求人,自己摸索承担,付了学费了。他愿意为朋友们提供建议,不让别人再走弯路。但他强调:“我的意见不是绝对的。”
他看一本地产投资的书,边看边做批註,将自己实际操作的经验写上去。批註多,一本书就有两本书那么多内容了。朋友借去传看,有人留下不肯还给他了。
朋友想去美国投资买房子,问Peter是否可行。他提出自己的观点,朋友心服口服;冬奥之前,一位地产经纪跟他聊市场。他说,不会涨到2010年,会涨一张,停一停,有时微跌。他把涨跌跌时间也说得很准确。事后那位经纪问他是不是有特异功能?他说,对市场的预测是分析出来的,都有依据。
接孩子放学时,他认识了一位上海老乡。这个老乡有钱,想投资楼花,但是没胆子买。Peter认为当时房子不会跌,就鼓励老乡买了10个楼花,半年不到卖掉了,赚了100万。
他说,买楼花自住就无所谓了,但如果投资,要看清楚趋势,如果一两年内会跌,就一定要小心了。如果行情不够好,但临近天铁站,有其他原因会使不旺的地段转旺的,也还是可以买的。具体的房子,还是要根据个案具体分析。
换房子要涨时换才好
在很多人的概念中,小房换大房,一般区换好区,要在房地产下跌时才好,因为虽然卖便宜了,买得也便宜,大房子或好区房子便宜了比较合算。Peter的意见刚好相反。关于换房,他举了个例子,有人想将房子从东区换西区。2006年前,东区的独立屋60到80万,西区的200万。钱不够多,就先在东区买60万的房子,两年后,东区涨到100万,西区涨到400万了。有人认为追不上了。但Peter认为,涨价时才是往好区跳的良机,因为通过贷款,涨了100万,就可以多买400万的房子。
Peter不建议卖了房子等市场跌,他的一个朋友也是上海人,就在这方面吃了亏,2002到2004年,他把独立屋卖掉了,等市场下跌,而不是往更高价格的房子跳。结果买不回来了,可能这辈子都要租房子了。当时卖掉房子没挣多少钱,后来没工作又吃老本,整天愁眉苦脸的。卖掉的房子只赚几万,如果房子留到现在会升值3倍。谁也不知什么时候跌,跌多少。Peter1994年在温哥华东区买的独立屋,28万,现在那个房子值90万。从1990年开始,地产一直上升,如果画一条线,这条线是一条上行的线。
但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,怎样操作要根据每个人情况。
他说,吃得了苦,才可以白手起家。大家都有人生目标和方向,追求是没有止境的,达到了目标就要放弃更高的目标,可以享福了。而且,人生的目标是多方面的,不仅是事业做大,还要做有意义的事。成功概念不一样,有人买小房子,读书毕业,就成功了,看你的目标有多高。有成功的事业是成功,人品好没有污点也是成功了。
Peter希望对社会对周围的人有益处,所以他才愿意把经验告诉别人,让别人少走弯路。
他也曾借钱帮助朋友创业或买房。他说,借钱给他们,讲明不是送的。他用Line Of Credit借钱给朋友,让朋友自己付利息,“有压力给他的,不能害人家。加拿大风气是,没人白白拿别人的东西,私人借贷和慈善机构不一样。我希望他们把钱真正用到投资上,让他们翻身,而不是用来赌博或吸毒。”当然,还是有些借出去的钱有去无回,他有这个思想准备。
来源:加拿大都市报

联系时请说是在EasyCity365.com看到的,谢谢!
回复 论坛版权

使用道具 举报

沙发
Nan 发表于 2015-12-4 12:37:55 | 只看该作者
     查看: 1254   |   回复: 1
正能量!!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广告位L5招商中
(点击查看详情)
加拿大渥太华地区中文门户网EasyCity365.com/Ottawa是一个集新闻、房地产、娱乐、旅游、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。本网站不仅致力于为整个Ottawa Region的华人朋友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,为中国投资者及海外华人提供最新最全的荷顿地区房地产投资,房源信息和房价走势;同时,我们特别为社区居民开设了租房版块、美食版块、顺风搭车和二手交易版块,让华人朋友们的海外生活(吃/住/行)更加方便!舒适!多彩!
投资型房源推荐,房产经纪人推荐,装修公司推荐,房屋贷款经纪人推荐,中国人创业投资

切换至手机版|渥太华地区中文门户网 EasyCity365.com

GMT+8, 2024-11-23 03:09 , Processed in 0.083082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
Advertise with us

© www.EasyCity365.com




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